纺织印染清洁生产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武汉科技学院环境科学研究所 欢 迎 你
一、简介
纺织印染清洁生产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武汉科技学院环境科学研究所)经教育部批准于2007年11月立项建设。工程中心根据纺织印染行业需求,主要研究典型纺织原料的循环经济模式、环境相容的纺织印染助剂、无废或少废纺织印染新工艺与设备等,系统开发与推广纺织印染清洁生产新技术,建设以工程化研究、工业化示范、产业化推广,应用于一体的国家级纺织印染清洁生产工程技术研发平台。
工程中心规划面积5000M2,研究人员100余人,设备资产总值2000余万元,拥有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仪、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高效液相色谱仪、离子色谱仪、总有机碳测定仪、毛细管电泳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流动注射分析仪等大型进口精密仪器设备。先后承担国家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支撑计划和省部级重点项目30余项,申请专利30余项,荣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2008年,《纺织印染废水微波无极紫外光催化氧化分质处理回用技术》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工程中心拥有环境工程、物理化学、纺织化学与染整工程等3个硕士学位授予点。其中环境工程、纺织化学与染整工程是湖北省重点学科。
二、部分导师简介
曾庆福,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科技学院环境工程和轻化工程专业学科带头人,武汉科技学院副校长,纺织印染清洁生产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主持承担国家、省、市各级科技和产业化项目30余项。申请专利21项,其中发明专利14项,实用新型专利7项。尤其在光催化氧化脱色回用技术研究和苎麻深加工及清洁生产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一些研究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荣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以及香港桑麻基金会纺织科技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主要研究方向:污水处理及回用技术和纺织清洁生产及资源化利用;研究开发有以光催化氧化技术为核心的新型高效物化处理及组合水处理技术、以新型载体循环生物处理技术为核心的生化处理技术等,都属于我国前沿的水处理研究技术。在苎麻深加工、后整理,苎麻基因工程菌和剥麻、打麻、脱胶一体化技术与设备等方面研究取得显著成果,形成了多学科交叉的苎麻清洁生产关键技术。
朱海亮,教授,博士生导师,1994年9月-1998年5月在南京大学配位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攻读博士学位,研究方向是生物无机化学,获理学博士学位。从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中心结构的生物模型的设计、合成、性质表征及其活性研究。合成出超氧化物歧化酶、尿酶、锌水解酶和III型铜蛋白等多种蛋白质活性中心位置结构模型28个,其中咪唑桥联双核和四核配合物具有显著的抗衰老活性,达到该领域的国际领先水平。1998年7月-2000年7月在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博士后流动站。从事超分子无机有机配位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及结构表征工作。2000年8月-2001年12月在德国 Philipps-University Marburg 化学系有机化学研究所从事有机合成研究工作,是德国国家基金会资助的全位置博士后。所做课题P450生物酶的结构模拟和生物模拟研究。至2008年2月已在SCI源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论文被包括美国化学会志(J.Am.Chem.Soc.)、德国应用化学(Angew.Chem., Int.Ed.)和化学通讯(Chem.Commun.)在内的SCI源刊物引用1205次。
王强,教授,硕士生导师,2002年9月毕业于英国诺丁汉大学化学学院,并获博士学位。2002年12月至2006年12月先后分别在英国诺丁汉大学化学学院和诺丁汉-特伦特大学科学技术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现在武汉科技学院环境科学研究所任校聘教授。主要从事合成化学及功能有机配体设计等研究工作。
夏东升,教授,硕士生导师,武汉科技学院纺织印染清洁生产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1991年9月进入河南师范大学学习有关化学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内容涉及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及物理化学的各个方面;毕业论文:串联氧化体系氧化苯取代物。1995年考入河南师范大学化学系分析化学研究生,学习有机分子设计、官能团与分子结构之间关系等课程,研究方向有机试剂的合成及在分析上的应用。合成了十一种系列取代基硫脲,并研究了其中两种化合物作为显色剂的性能。1998年考入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攻读博士学位,从事毛细管电色谱的研制及性能评价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光催化氧化水处理技术。
陈悟,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现武汉科技学院纺织印染清洁生产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和南京大学生命学院博士后,苎麻清洁生产研发小组负责人,1988年9月进入华中师范大学化学系学习;2000年考入华中师范大学农药学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天然仿生农药合成与构效关系研究,合成三大系列73种新化合物;2002年考入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攻读博士学位,从事微生物腐蚀防治与微生物多相分类系统研究,发现四个疑似新种菌株;主要从事苎麻物理-生物联合脱胶技术与苎麻资源化综合利用技术的研究、开发工作。
李海燕,教授,硕士生导师。1984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系,现在武汉科技学院纺织印染清洁生产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分析测试中心工作。先后承担了湖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和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开展了水中有机微污染物的分析方法研究;并结合我校在纺织印染废水处理技术方面的研究优势,开展了有机染料降解过程跟踪分析方法的研究;并在跟踪分析中间产物的基础上,进行了有机物降解机理的研究。所参与研究项目分获中国人民解放军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及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和科技成果推广奖三等奖。主要研究方向为:水中有机污染物的分析及有机污染物的光催化氧化处理技术。
三、部分科研项目一览表
序号
| 项目名称
| 项目来源
| 项目类型
| 项目经费/万元
| 完成情况
|
01
| 纺织印染行业清洁生产集成技术开发
| 科技部
| 国家支撑计划
| 600
| 在研
|
02
| 天然纺织染料清洁生产和废水回用技术及示范工程
| 武汉市
科技局
| 科技专项
| 230
| 在研
|
03
| 苎麻剥麻打麻挤胶一体化技术与设备研究
| 湖北省
科技厅
| 科技计划研究与开发项目
| 40
| 在研
|
04
| 农村小城镇污水处理成套设备及工程示范
| 武汉市
科技局
| 科技产业化专项
| 20
| 在研
|
05
| 排水管网原地生产城市杂用水技术与设备
| 武汉市
科技局
| 学科带头人计划
| 10
| 在研
|
06
| 新型高效物化组合技术与设备
| 科技部
| 863计划
| 500
| 通过验收,国际领先
|
07
| 微波等离子组合水处理工艺强化技术与应用研究
| 科技部
| 863计划
| 280
| 通过验收
|
08
| 太阳能景观水净化集成装置
| 科技部
| 创新基金
| 100
| 合格
|
09
| 基于新型无极紫外光源的光催化氧化水处理技术
| 科技部
| 863青年基金
| 20
| 通过验收
|
10
| 印染废水光化学脱色技术及设备研究
| 湖北省
科技厅
| 科技攻关
| 12
| 通过验收,国际领先
|
11
| 苎麻产业发展关键技术与设备
| 科技部
| 国家支撑计划
| 3000
| 在研
|
12
| 微波无极紫外光催化降解蒽醌染料及其废水处理方法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34
| 在研
|
四、报名方式、报名程序
报名方式、报名程序依照《武汉科技学院201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执行。
五、招生专业
专业名称、代码及研究方向
| 拟招生
人数
| 考 试 科 目
| 备 注
|
环境工程(083002)(工学)
01.环境水处理技术
02.环境评价与检测技术
03.清洁生产与资源化利用
04.环境生态保护
05.纺织用酶处理技术
06.室内空气净化技术
07.环境设备设计与制造
| 16
| ① 101政治理论
② 201英语一
③ 302数学二
④ 819物理化学或826生物化学或828环境化学(方向01-05)或825建筑环境学(方向06-07)
| 1、复试科目:水污染控制工程或微生物学暖通空调(方向06-07)
2、同等学力加试科目:
①环境化学
②现代生物技术
或①流体力学②传热学(方向06-07)
|
物理化学(070304)
01.功能配体设计及分子材料合成
02.清洁生产相关的“绿色”化学过程
| 4
| ① 101政治理论
② 201英语一
③ 628无机化学
④ 819物理化学
| 1、复试科目:有机化学
2、同等学力加试科目:
①分析化学
②高等数学
|
纺织化学与染整工程(082103)
01.清洁染整工艺研究
02.绿色纺织助剂的研究与开发
| 4
| ① 101政治理论
② 201英语一
③ 302数学二
④806染整工艺原理或818有机化学
| 1、复试科目:染整工艺原理
2、同等学力加试科目:
①无机化学
②分析化学
|
特别说明:我中心环境工程专业理、工兼收。报考环境工程(工学)请直接填报我中心。报考环境工程(理学)可以先填报到环境与城建学院,然后通过研究生导师双向选择到我中心就读。
五、奖学金与资助优惠政策
1、部属重点院校、“211”工程院校的本科毕业生报考到我校根据成绩优先享受一(15000元/年)、二等(12000元/年)奖学金。三等奖学金10000元/年、四等奖学金7000元/年。
2、所有学生从第二年起,奖学金等级根据前一学年学习成绩及综合表现重新评定,按照一等5%,二等15%,三等40%,四等20%,五等20%的比例执行。
3.70%的研究生可申请到三助(助教、助管、助研)岗位,200元/月。
4.研究生创新基金3000-10000元
六、联系方式
张老师15337236200, 陈老师13207170314
传 真:027-87611776 邮 箱:hks@wuse.edu.cn